今天早上打開信箱
就看到老師寄來的一封轉寄信
信的內容跟平常他告誡我們的東西差不多
是謝豐舟老師寫給台大醫學生的一封信
內容如下
教不嚴,師之惰?
每次上婦產科的大堂課,上課前我會請同學往前坐。長方形的教室可以容納70-80個人,
上課的同學約30人,同學們一向都往後排坐。我請同學從第一排坐起,集中在教室的前半。
如此,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同學,一方面比較容易互動,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誰沒注意
聽課。
起初,同學們很不習慣,三催四請,有人還是賴在後排,我只好“變臉”。過一陣子,大家
知道我有這個“怪癖”,自然都集中在前半。本來,我也可以讓同學們分散在後排,悠哉遊
哉,胡思亂想,做做白日夢,偶而竊竊私語;我則放放投影片,自言自語,眼不見為淨。不
過,我上課的內容是“懷孕診斷及產前檢查”,這是醫學生不可不知的知識。這1小時講的
是我自己30年經驗的累積與結晶,而且是台灣本土的經驗。同學們聽了這堂課,絕對比唸
厚重的“產科學聖經”,效果好上千百倍。我必須確定同學們“都有聽過”,因此,才會要
求同學們都坐前排。在我眼前,全心聽講;因為我相信:凡聽過必留下痕跡。我也跟同學們
強調:每一個女人,12歲到52歲都可能懷孕,同學不管在那一科都會碰上“懷孕”,這堂課
聽了終身受用。也因此,我要盯著每一個人,確保他不是在做白日夢。
今年上醫三胚胎學,上課時間是下午三點。上了十分鐘,我一看偌大的教室疏疏落落,坐了
大約只有50個學生,而上課人數至少該有130人,於是我馬上請助教點名。助教讓同學們簽
名,只見同學們紛紛打手機。算算簽名單上的人數,總共102人,比在場人數多出不少,顯
然有人代簽。
胚胎學是必選課(其實是必修)。雖然胚胎學比較抽象難懂,但近來授課內容
加入臨床相關的部分,以提升同學們學習的興趣,例如我講的“Human Birth Defects”
,就是讓同學看到胚胎異常發育的結果。在基因體時代“發育學”,也就是“胚胎學”,變
得非常重要;因為許多成人疾病都有其發育學上的基礎,例如癌症其實就是錯誤的“發育”
。今日的醫學生日後行醫生涯中,“發育學”絕對是愈來愈重要。如此重要的“必修”課,
同學們的出席率如此低落,令人憂心。若再看到點名時,明顯有人代簽,更令人扼腕。
一位醫學生問我:“住院醫生還在學習過程、為什麼謝P在病例討論會時,對住院醫師這麼
嚴厲?”我回答說:”一個人已經有了醫師執照,就是獨立的醫師。怎麼可以漫不經心呢?”
其實,這些醫生們犯了錯,記過、罰錢都沒用,最有效的是,“當眾指正”。人總是愛面子
,當眾被糾正,誰也不想有第二次。而且當眾糾正一個人,所有的住院醫生、主治醫師及醫
學生都得到教育。當然,我也成了愛罵人的「黑牌」。
近年來的教育似乎都講究“愛”、“鼓勵”。不過,做為醫生,關係著人的生命,因此我
不能老是說“小朋友,你好聰明”,“小朋友,你好棒”,因為,愛之適足以害之。醫學
教育與訓練雖然不像軍事教育,軍紀如山,但醫院(或職場)裡“紀律”(discipline)
是絕對必要的。因此,對學生我們要給與“紀律”的觀念。“思想上要自由開放,行為上
要遵守紀律”,是我給同學們的建言。台灣擺脫威權陰影,自由開放之餘,往往將紀律置
之腦後。現在該是兼顧”自由”與”紀律”的時候了。
雖然自己不是醫生
但是老師想要提醒我們這些做事的態度
在各行各業都同樣值得學習
也是自己的老師一直希望我們這些子弟兵可以真正學到的
以前,我們總會抱怨管太緊,學習太填鴉
扼殺我們的思考創意
但現在,管的不緊了,不填鴉了
也沒看到這些跟實驗小白鼠沒兩樣的小朋友們展現了什麼創意呀?! orz
只有自由過頭後的一無所知而已
我們一直活在過與不及的年代裡
或許我們會一輩子都在找平衡
希望輪到我們撐起台灣的時候
我們的態度已經準備好了
共勉